导航菜单

我校“科创未来”名家大讲堂 精准赋能人文社科青年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

发布时间:2025-10-17| 来源:社会科学处 | 作者:刘海红| 浏览:

为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领域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其核心期刊论文写作水平与投稿命中率,10月14日下午,由我校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科创未来”系列活动之名家大讲堂第116讲,在崇德楼401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特邀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编辑部主任、编审杨丹丹博士担任主讲专家,作题为“核心期刊论文录用/退稿案例分析与写作建议”的专题报告。校内各人文学院青年教师齐聚一堂,聆听了此次讲座。

杨丹丹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编辑经验,首先系统拆解了核心期刊的审稿流程与内在评价标准,为青年教师揭示了期刊审稿的运作机制。随后她结合《出版科学》编辑部的实际工作,进行了大量翔实的“退稿案例”与“录用案例”对比剖析。将典型退稿原因归纳为“对投稿期刊定位判断有偏”“对选题创新度把握失“对选题范围适中把握失当”三大类,并通过一系列正反案例,生动形象地指出了论文选题中常见的“靶向不准”“价值有限”“个案代表性不足”等问题。她进一步提炼出录用论文的共性特征:逻辑严密,体现学理性;有一定创新性与实用价值;研究方法得当,数据支撑有力。通过展示数篇优秀论文的片段,具体阐释了何为“论证集中而深入”“数据来源具有代表性与全面性”以及“观点推陈出新”,为青年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写作范本。

最后,杨丹丹分享了从投稿到修稿的实战策略。她表示,学术规范必须落实到位,从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到各刊的细节差异都不容忽视。她指出,功夫在诗外,高质量的科研工作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包括广泛的文献阅读、严谨的方法与数据准备、反复的文稿打磨以及积极的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师建立“心理弹性”,在完成一轮科研后,耐心等待并积极开启新一轮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

整场讲座内容翔实、案例丰富、针对性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青年教师们就自身在研究和投稿中遇到的具体困惑踊跃提问,杨丹丹均给予了细致、专业的解答。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干货”满满,如同一场“及时雨”,有效解答了他们在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的诸多迷思与困惑,为提升科研写作能力、强化学术竞争力指明了清晰路径和有效方法。

此次“核心期刊论文录用/退稿案例分析与写作建议”专题讲座是学校社会科学处精准服务人文社科青年教师科研成长、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未来,社会科学处将继续聚焦教师发展需求,搭建更多优质学术交流平台,为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水平的持续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一审:王欢芳  二审:徐杰 尹荔玮  三审:邓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