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7月6日,我校教务处组织全校教学单位召开《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沟通协调会,副校长于惠钧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旨在充分听取各教学单位对指导意见的反馈与建议,确保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科学、精准、有效。
会议强调,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充分发挥学院主体作用。针对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与选修等课程,需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减少学分、减少课时数、减少课程门数,增加课业难度、增加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紧盯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应用,淘汰低阶性、内容陈旧、学生收获小的“水课”。
各教学单位负责人聚焦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改革,提出意见与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调整学时学分、优化课程名称、强化课程衔接等建议;教学模式上,通过线上、线上线下混合以及其他多种线下教学方式相结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范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探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强调优化实践形式,明确区分课内外实践;教学保障层面,提出整合升级机房资源、提高通识选修课师资准入标准等意见。
于惠钧在总结讲话中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出六点要求:一是课程设置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等通识课程要紧密对接“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要求。二是强化线上教学质量,加强对线上课程的管理与监督,确保线上学习不流于形式。三是严把通识选修课质量关,严格审核通识选修课授课教师资格,加强教学能力评估。四是做实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和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管理,明确区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目标与形式,逐步推行项目制教学。五是注重系统性与衔接性,培养方案微调须与学生的全过程培养紧密衔接,进行系统性思考与设计。六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现代教育中心加快推进本部与科院机房系统及软件平台的整合统一,为教学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下一步,教务处将系统梳理各学院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完善优化《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确保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能体现教学改革成效,彰显学校特色,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一审:张国华 二审:徐杰 三审:邓志强)